今年4月,巴中市投促委被表彰為“全省招商引資先進單位”;截止6月底,巴中市到位資金增速和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均列全省第一;本屆西博會,巴中在投資說明會上簽約項目共25個,投資總額173.9億元。
巴中的科學招商工作是如何開展的?金融投資報對巴中市投促委主任楊波進行了專訪。
金融投資報:巴中今年招商引資情況怎么樣?
楊波:今年1-8月,我市招商引資在建項目194個,投資總額869.52億元,到位資金156.96億元。全市“走出去”開展推介活動43次,小分隊促進活動734次;其中,在談項目202個,投資總額1198.22億元;簽約項目146個,投資總額1059.22億元;開工項目135個,到位資金84.45億元。截至8月底,我市到位資金增速和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均列全省第一。特別是今年以來有兩個月的單月到位資金突破32億元,相當于全市每天到位1個億的資金,每天有3支隊伍外出招商,每2天開工1個招商引資項目。
金融投資報:你認為巴中招商引資工作的特點是什么?
楊波:主要是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。首先是科學定位。我市第三次黨代會指出,開放合作是巴中現階段發展的主旋律和“金鑰匙”,全市對外開放工作會議要求,將招商引資作為要事之要事、中心之中心、重點之重點,所以,我認為科學定位的指導思想為搞好投資促進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第二是親歷親為,今年上半年,市級主要領導到上海、廣州、香港等地開展投資促進活動,拜訪目標企業。
第三是要素保障。在機構上,市、縣兩級成立駐外招商分局8個、聯絡點19個,新增編制56個;在力量上,今年以來,四個縣區都調整了招商局長,充實了專業人才;在財力上,市、縣兩級財政預算經費4700萬元,重獎招商引資先進單位和有功之臣1160萬元。
金融投資報:在創新和探索上有哪些有效途徑?
楊波:我認為是在項目編制、交流合作和招商方式等三個方面。
在項目編制上,實現了從單項包裝到產業策劃的深化。上半年,我們聘請北大招商引資研究院、省經研院組成專家咨詢團隊,深入各縣(區)、經開區,深度研究市情,剖析資源、市場等要素,重點解決巴中招商引資“招什么、哪里招、怎樣招”的問題。重點策劃了現代農業、現代中藥、文化旅游、汽摩配件、紡織服裝、新能源新材料六大產業,形成了產業脈絡分析報告、投資指南、招商專案等成果。
在交流合作上,實現了從對接個體到對接組織的深化。分別與福建泉州、山東煙臺締結友好城市,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。然后是對接商會協會,分別與16家商會、協會建立了合作關系,對接會員企業近200家。最后是依靠重大節會,舉行投資推介活動39次,參加企業1000多家,一大批極具實力的企業集團和行業龍頭與我們建立了良好的關系。
在招商方式上,實現了由全面撒網向重點突破的深化。一是緊盯重點區域。上半年,我們對珠三角、長三角、港臺地區盯死看牢,用心良苦,終有成效;同時,上海招商取得進展,廣州項目來勢很好,境外招商首次突破。二是死盯重點產業。我們緊緊圍繞“六大產業”強化招商,定向推介、專案招引。三是確定專班專人盯。在重點區域、重點領域組建了上至市級領導,下至各縣(區)、市級部門和駐外分局的能獨能統的招商小分隊。僅僅半年時間,開展各類促進活動458次,“量變”已帶來了“質變”的效應。
金融投資報:談談巴中招商引資工作下一步打算?
楊波:進一步提升開放理念。巴中招商引資的生動實踐已經證明,讓開放成為我們的思維方式,讓合作成為我們的工作方法,是解決發展問題的最好手段。一直以來,我們為巴中豐富的資源而自豪。其實,資源型地區在經濟學上有一個說法叫“資源詛咒”,因為擁有資源,在區域和產業發展中,這種資源就會對其他要素和產業產生排斥作用。只有通過開放合作,在更高層次、更大空間內去配置資源,讓新的生產要素同原有的要素之間發生新的組合與互動關系,其資源才能彰顯最大效益。
進一步創新促進方法。一是項目謀劃上,要借用專家智慧。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創意的過程,城市建設要請專家來設計,產業發展要請專家來規劃,招商引資項目同樣也要請專家來策劃。二是招商主體上,要發揮園區作用。要積極尋求實體投資企業,以工業園區或一園多區的形式整體打包開發;要組織園區走出去、請進來,開展行之有效地投資促進活動;要配合園區做足功課,給足政策,以“破釜沉舟”勇氣引進龍頭企業,并以此布局沿鏈招商。三是促進方式上,要提倡專業招商。招商越專業,針對性越強,說服力也越強。要采用高密度、多頻率、不斷線的小分隊招商方式,千方百計引進重點產業、龍頭企業。
進一步突出重點區域。首先是突破成渝,研究成渝產業現狀,把握發展方向,捕捉轉移商機,尋找合作空間;重點對接整體搬遷企業、向外擴張企業和總部經濟企業,通過設點、代工、建廠等形式,建產業配套基地;然后是鞏固珠三角,從全市到位資金流向來看,珠三角占到40%以上;最后是對接長三角,重點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,引進戰略投資者、城市運營商、整體操盤手;四是攻克央企,重點引進龍頭企業,形成產業集群。 實習記者 魏莉